汪文言心情激动的从柳条胡同王安住宅出来时,当朝首辅叶向高在太监的引领下刚刚到达乾清宫的西暖阁。
乾清宫是皇帝正殿,虽然万历平日一直住在郑贵妃的翊坤宫,并且从来不上朝,但是每年还是会接见重臣的,尤其是阁臣们。
每次接见阁臣的地点都是一成不变的,固定都在西暖阁,这里还有个别名,叫养心殿。
此时,已离关门军变过了三天,在这三天内,叶向高数次请见皇帝,却都没有音讯。
他的内阁公房每日被官员们围着,都要他这首辅速拿章程。兵部尚书李化龙都急的险些硬拽他叩宫。
蓟辽总督王象乾和辽东巡抚李炳关于军变的奏疏早已送至京师,但朝廷到现在也没能拿出个具体处置方案来。
如此,不但六部九卿不满,科道更是哗议四起。和东林党向来不和的三党中人更是散播谣言,称叶向高收受了高淮的贿赂,这才迟迟不办。一些三党中人更是跑到内阁叫骂,险些就差指着他福清相公的鼻子骂了。
这些,叶向高都忍了,小不忍则乱大谋,因为在他看来,关门军变固然要紧,可有一桩事比这件事更急迫。
解决了这桩大事,其它的事情,都是小节。
好在,除了烦心的事情外,倒还是有个好消息。那就是山海关的乱军始终没有举起反旗,并且也开放了关禁,现在关内关外的汛道以及商道都已开放。
据说,这是因为皇帝瞒着外朝派人去了山海关。
从宫里传来的消息称,皇帝派的是郑家人。
叶向高很是警惕,一直以来,郑家人除了闹一闹妖书,想着国本易位外,从来没有在朝政大事上插手。但现在,郑家却突然在关门军变上插一杠子,安的是什么心思?
叶向高不能不防,身为首辅,他考虑的不仅仅是一党之利益,更要考虑国家之利益。眼下国本已定,只要东宫安生,待皇帝驾崩,自会大局鼎定,根本不须节外生枝。
反之,只要东宫太平,任她郑贵妃再如何得皇帝宠信,再如何会闹,终得黯然收场。
但也不能不防,郑家走不通正路,想些歪门邪道出来。
多年官宦生涯让叶向高敏锐的将郑家人去关门和招揽军心联系到了一起,虽说这件事看起来根本不可能,但有些事情,越是不可能就越有可能。
有了军队的支持,谁做皇帝,很难保证的事。
有鉴于此,叶向高分别给蓟辽总督王象乾和辽东巡抚李炳写了信,叫人快马送去。
这也是做预防之策,李成梁那里,叶向高没有派人送信,因为他清楚,关门军变和这位老帅脱不了干系。
现在,朝廷想要大事化小,他李成梁同样想。
而在如何看待高淮这个问题上,叶向高自信,李成梁和他是同样的看法。
所以,有这一点共识就行了。
………
叶向高到时,万历不知因何事耽搁,尚未过来。
无奈,叶向高只好在阁中等待,他不是空手来的,其袖中放着一本奏疏,是他昨天夜里便写好的。
叶向高今年已经五十一岁,其是福建福清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其母生他那年,正值倭寇乱闽,叶向高之母林氏逃难途中,于路旁破厕中生下叶向高,故其乳名叫“厕仔”。一个生于厕中的贫民子弟,却成今日当朝首辅,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
但是,叶向高的仕途其实并不顺,中了进士后,他被授予庶吉士之职,任翰林院编修。后来因为皇帝大开矿监税使,他上疏反对,被发往南京任礼部右侍郎。
南京的官职都是闲职,叶高向在南京一呆就是十年,好不容易熬到北京国子监祭酒周寅致仕,按照才学和资格非叶向高接任无疑,然而却遭到浙党首领,时任首辅的沈一贯排斥。
叶向高在仕途上一再失意,心灰意冷,多次要求致仕,得不到恩准。前年,首辅沈一贯、次辅沈鲤因为“妖书案”相继致仕,内阁唯朱赓一人。朱赓却闭门不去办公,没有办法,万历只好命外朝廷推增补阁臣,如此叶向高才和于慎行、李廷机一起入阁。
朱赓、于慎行先后去世,李廷机又杜门不理事,现在更是不告而辞,所以阁务仅靠叶向高一人主持,故而朝廷内外都称他为“独相”。
因为常年在南京任职的缘故,叶向高与东林党人交往甚密,与顾宪成更是深交好友。同样仕途的不得意和对未来的期望,使得叶向高成了东林党的中坚,其入阁为独相后,便一跃而为东林党魁了。在党内威望之重,已然不弱另一干将李三才。
上个月,经叶向高力争,终于使得李三才得以入京为户部尚书,眼下李三才正在赶来京师的道中。
叶向高已经决定,待李三才上任后,便再发动党内众同僚之力,推动增补阁臣通过,从而能够让李三才入阁辅助自己。将来自己致仕后,朝政便全然由李三才接管,这样,不管三党那些奸小再如何阴谋诡计,总是翻不起天来。
叶向高身为阁老,又是独相,他在暖阁中自不会枯站,早有内侍太监搬来锦凳供他坐下,又奉来香茗。
叶向高一边品着香茗,一边静静等侯。
自他入阁以来,见皇帝的面屈指可数,不是他不愿见,而是皇帝不见他。
三天前,得知关门军变后,叶向高就连夜欲往宫中面君,可惜却被挡住了。接下来的几天,他天天都上疏要求面君,可皇帝一点动静也没有。
今日,皇帝终于肯见他了。
叶向高打起精神,准备借这次难得的面君机会,将手中棘手为难的事一股脑处置了。
终于,行动不便的皇帝终于在内监的搀扶下步入了暖阁之中。
“叫相公久等了。”
万历见叶向高要起身行礼,忙示意免礼,坐上御椅后,他将几封已经叫司礼监批过红的奏疏命内监递于叶向高。
叶向高粗略看了眼,都是最近通政司递上去的有关各地灾情的奏疏。
“陛下,逐日风霾,经年不雨,自京畿以至山之东西,河之南北,又至于西蜀,不少地方灾情严重。据各地奏称,已有数县出现流离饿莩之状,至耳不忍闻,目不忍见。臣恳请陛下赦免受灾之地数年钱粮,以令灾民能够重建家园。”
“朕准了,具体事务阁老拟个章程,不必交朕,直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