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大赢家贫民富翁[卓越购买]的故事,情节相当老套,无非就是一个印度孟买的街头混混在历经坎坷之后想要找回自己失去的爱人的故事。他用的方法不是贴寻人启示,而是参加电视真人秀节目。在节目的答题过程中,博伊尔用闪回的方法让他回忆了自己摔摔撞撞的街头生活;用插叙的方法介绍了主角和主角亲人的生活状态。这是一部跨类型的杂糅电影,它包罗万象,有凶杀、有爱情、有犯罪、有黑帮、有异域风情、有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讽刺、甚至还有电视真人秀。可以这么说,这是一部无所不包的电影。如果按照正常顺序来说这个故事的话,这就是一个烂俗的肥皂剧,最多是一部平庸之作,印度版的古惑仔。可是,丹尼博伊尔硬是把它拍成了一部奥斯卡影片。他放弃了猜火车的坚硬的、直接切入故事的叙述方式,转而采取了一种迂回的不直接的进入方法。这是一种叙事的智慧,因为直接切入主角的生活会显得坚硬和唐突,而且观众也能更容易地猜到结局。虽然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没有摆脱那种大团圆式的结局,虽然我们早已知道了结局,但是由导演一路叙述下来,我们还是期待、渴望看到结局的发生。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的等待结局绝对是犯贱,但是,导演一思考,观众就犯贱。像是兰米昆德拉在谈到自己创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卓越购买]]时说“我先把小说按照最一般的方式写好,接着我把它们打乱,然后按照我希望的样子重新排布。这样,一部新的小说就被二度创造出来了”这是一部诞生在剪辑台或者是剧本里的电影——说得不客气点,这是一部被精心计算出来的电影。
昆丁的低俗小说,乱玩了一个环形结构,在我看来,这是没有文化的昆丁做的最有文化的一件事情。不过在他的手上,这个结构没有出来什么力量。最多就是一种讨巧和乖戾,是那种没有文化的混子对文化人的剽窃。94年的那一部马其顿的暴雨将至才是这种运用结构的典范。要知道,昆丁不过是把结构套用在自己的电影里,而没有用结构开创出叙事的力量。暴雨将至的三线发展,时间轮回的那种环形叙事从结构上解释了那种发生在广袤土地上的悲剧和惨事是永无止境的。这是结构和叙事所爆发出来的审美的感性力量。这才是把结构用在影片里,而不是把结构套在影片里。看后世的那些“颇具实验性”的影片,莫不是那种“套用”的感觉。就好像看一个数学能力奇差的学生,硬是在套用公式做因式分解。滑动的门罗拉快跑,莫不如此,哪里能找回来使用结构、创造结构的盲打误撞?
希区柯克说“对于我而言,拍一部电影,就是讲述一个故事”倘若以此推论,如果一个电影没有故事,那么它就失败了一半。可是有一句名言这么说:“自莎士比亚之后,再无新鲜的故事”那么这样,所有的故事片就要靠说故事的新鲜方法才能寻找到立足的根本。这也印证了叙事学上的另一句名言:“虽无新鲜的故事,但永远有新鲜的嘴唇”
=======
关于叙事学,可以追溯到弗拉基米尔普洛普的俄罗斯民间故事研究。他在这本书里把所有的人物分成了7个类别,所有的民间故事总结成了6个叙事单元,31种叙事功能。可以说,世界上绝大多数故事都逃不出这些内容。而且,普洛普自信地说,不管说故事的人怎么改编故事,怎么胡扯,所有的故事都会按照一个既定的顺序发展,某些环节会缺失,但是前后顺序不变。后来,格雷马斯对这6个叙事单元做了改写和补充,变成了4个叙事和意义的单元。和格雷马斯同时代的其他叙事-结构主义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叙事学模型,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来源:云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