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路:“论功行赏”这听起来是一条很符合逻辑的规矩。有功劳,大奖赏,有苦劳,小奖赏。不是很合理吗?
问题就在于这里了:因为逻辑的合理不等于事实的合理!差得远了!
朝廷的论功行赏有两个根本的问题。第一,有功才赏,意味着“有功劳”是将军的最优先选择。有功劳,首先就不能少了敌人,因为战争游戏至少有两个人才能玩的下去,朝廷没有设计一个人自己玩也能升级的游戏。戚继光把敌人灭光了,那他再度立功的难度就很大了,灭了倭寇,灭了蒙古,没人陪他玩了,他自己也该出局了。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题为魔鬼的阿拉伯短篇小说。
一位名叫赛姆昂的人,每天奔波于黎巴嫩北部山村中,教村民们摆脱魔鬼的纠缠。他与魔鬼日夜搏斗,坚持正义,从不厌倦。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了身受重伤奄奄一息的魔鬼,但是他非但没有加害魔鬼,反而卷起袖子,把魔鬼背回家去救治。原因就在于魔鬼对他说了这样的话:我是永恒的魔鬼。我是万恶之源。罪孽灭绝了,同罪恶搏斗的人也便不见了,你也随之隐没,你的子子孙孙、同事友人也将销声匿迹。我是万恶之源,难道你愿意以我之死换取罪孽的消亡?
是啊,罪孽消灭了,那下一个要被消灭的,就是那些消灭罪恶的人。难怪淮阴侯在临终之时发出了回响千古的感慨:“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戚继光灭了狡兔和飞鸟,于是只好无可奈何的接受命运的安排。
第二,胜利永远是由过去的、相对的成绩,而不是未来的、绝对的成绩来决定的。
戚继光破敌,这是胜利。而李成梁破敌,这也是胜利。朝廷的封赏是一样的,然而这种封赏都是对过去和现在状态的奖赏,而不是对将来状态的奖赏。
而实际上,一场战争的价值,不光包括已取得的成果,还应该包括未来的成效。然而朝廷不会因为蒙古人不再反叛而年年封赏戚继光,也不会因为女真的一再叛乱而惩罚李成梁。
难怪古人都说: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有过一段经典论述,大意是每个人都有追求私利的权利,而每个人的逐利行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这个观念曾经在很长时间内都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亚当斯密他老人家大概不知道李成梁和戚继光的故事,不然不会做此论断的。戚继光为国家利益而努力,结果是个人利益的崩盘,李成梁为个人利益而努力,结果是国家利益的崩盘。而且可怕的是,戚继光不是个纯粹的利他主义者,他也在追求个人利益,李成梁也未尝不愿意为国尽忠,明朝灭亡对他李家没什么好处。他们都是希望同时获得国家和个人利益的。
也许,很多人世间的事,本来就是这么充满悖论的吧。完全从理性出发的行为,最后未必能获得最大的利益,有时候还会得到很坏的结果——上帝果然还是掷骰子的啊
ps:悖论,是一种奇特的逻辑矛盾。悖论的奇特之处在于当人们按常规推理要肯定某件事或某种道理时,却在不知不觉之间又把它们否定了。大家试着破解一下下面这个悖论:
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