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前教育决定中国未来
作者:加藤嘉一
最近“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的标题吸引了我的眼球。中国学前教育的资源稀缺和现实需求之间的鸿沟,已经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在北京,包括80后在内的中国朋友经常向我抱怨,送孩子入幼儿园特别困难,孩子一生下来就要报名,排队一两年才能确保孩子进到“勉强能接受”的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尤其是好的公办幼儿园自不必说,没有特殊关系和渠道,根本不可能把孩子送入园。就算民办幼儿园,门槛也挺高,学费相当贵。前几天,我与北京的资深幼儿教育人士深聊,了解到北京民办幼儿园的月学费至少1000元,而且几乎没有上限,2000、3000、5000入园时还需要交至少一万元赞助费。我问“月薪加起来一万元的夫妻敢为孩子的幼儿教育付多少钱?”专家回答说“他们迫切需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宁愿付出一半以上的薪水。”
对于那些在大城市“蜗居”的年轻夫妻来说,贵绝不是个问题,无论多贵,都要想方设法把孩子“扔”出去。在当今中国城市生活压力和成本空前高涨的形势下,很少有夫妻能光靠男人的经济实力养活家庭,也很少有女性能够接受传统日本女性似的“家庭主妇”角色,父母灌输的传统价值观一般又不允许子女不要孩子。年轻夫妻明明知道在城市生活、养育孩子是一大困难,却无法回避这一两难的困局,剩下唯一可取的选择就是尽早把孩子“托”给幼儿园。
除了中国大城市严重缺乏学前教育资源的“量”之外,更加迫在眉睫的是其“质”我听到过一种说法:“中国的幼儿园教小学的课程,小学教中学的课程,中学教大学的课程,大学重新学习幼儿园的东西。比如,对人讲礼貌,诚实,守信”在我看来,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很成功的。中国的中学生知识面很广,思辨能力超强,外语运用能力令人惊讶,还具有国际视野,进入大学之前,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基本都满足了。而中国的高等教育还在探索中,不算成功,许多学生带着基础教育阶段的姿态面对大学生活,或过早地接触社会,比如大一就开始找实习,搜索就业信息等,不好好享受人生中唯一自由自在的青春时光。
已经开始走向社会的我的同龄人———80后正在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天天在媒体上饱受争议。不少在华日本企业的老板曾向我表述同样的困惑:“年轻员工学习能力强,迅速明白原理,但缺乏礼仪和诚信,不懂怎么对待上司和客户,心态混乱,非常功利。”
浮躁、迷茫、功利、抑郁所谓“80后问题”其根本原因几乎都归结于如何做人,而不在于如何做事。而做人的素质和修养只能在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可今天中国的学前教育跟基础教育没什么两样,教师和家长都急于向孩子灌输知识,书法、外语、钢琴、数学急功近利,觉得学东西越早越好,试图让自己的孩子提前完备所有知识面,并把它视为“成功”的唯一途径。
增加幼儿园是当务之急,但若不改变学前教育的现状,形势将进一步恶化。在这方面,中国不妨参照日本经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无疑受益于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日本孩子在3—6岁几乎都在上幼儿园。老师在实践中教的无非三项:一,如何与同学相处;二,如何礼貌对待长辈;三,如何靠自己解决问题。
来源:环球网
二、中西方幼儿园教育大比拼
作者:黄静洁jane
小儿子sean明天就要为他的小学生涯提前做placement了,因为有了大儿子在选学校上的参照,对sean这次的“择校”我已经驾轻就熟了。但想起两年前刚回中国为他挑幼儿园的经历,那绝对是摸着石头过河,不过我也在其中又悟出了中西方在幼儿教育上很大的区别。记得当时我为了给小儿子找到合适的幼儿园,曾四处打探,经过一次次地参观比较,我直观觉得国内传统的幼儿教育太过“居高临下”不论是理念还是老师,总被“权威”的光环笼罩着;相比之前儿子所受的西方幼教,他们走的则是“人性、人情路线”处处透着“互动”的气氛。
老师的权威vs朋友式的互动
先说国内的幼教老师,虽然她们讲起课来很亲切、也很生动,听课的孩子们也喜欢。但是讲课时,老师总是鹤立鸡群般地站在一群正襟危坐的小朋友中。这生生地就拉长了老师与孩子的距离感,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一定要听老师的话”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独立及思维发散的能力。
而在西方,老师更多的是作为小朋友的大朋友。记得大儿子在纽约上幼儿园时,家长被鼓励与孩子一起早到半小时,在教室中自由活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走进教室,你一时间很难分辨这是教室还是活动室,小朋友四处“游窜”老师则“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段时间也是儿子向我献宝的最好机会,他会拉我去看他昨天搭的一个沙盘图形,读的一本好玩的书,或随手涂成的一幅画。他们每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存物箱(cubby),让小宝宝们养成习惯去管理自己的物件。
小朋友最喜欢的是circletime(围坐活动时间)。这时,老师和宝贝们围圈坐在地板上,大家会一起是唱儿歌,读2-3本故事书,做1-2个游戏。其间,老师会细心观察,如果孩子对某个环节失去了耐心,那么就会立即跳到下一个游戏。老师的教程总是灵活机动的,总是以孩子的兴趣为先。
而西方幼教中的午餐时间也非常特别。像是个大派对,老师会像朋友一样和宝宝们一起坐着吃饭。对待宝宝们手叉并用,老师也不会为难或训斥,因为老师明白每个孩子生理心理成长的进程可以参差不齐,快慢不一的,要给每个孩子自然成长所需的时间。
权威的教具vs互动的玩具
记得大儿子ian进入小学一年级后,我去送他上学,总会在教室里逗留一下。他的教室中间会放着一堆buildingblock,比一般积木要大,很光滑的原木表面。学期的主要教学都与buildingblock游戏相关,老师则会旁敲侧击地把数学、空间、长度等初级概念慢慢通过block游戏概念来植入宝宝的小脑袋中。因此,在学前班或初小教学都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引导出抽象概念。比如,讲倍数的概念,老师会用block来游戏,一边是三块积木,一边是六块积木,六块的积木就比三块的积木长高一倍。
国外幼儿园也非常注重培养宝宝的阅读能力,他们会在教室的一旁设有一个readingcorner,摆放着各类图书,老师会挑一本书作为本周的阅读物来与大家分享,但每天集体阅读时间不会持续很长,宝宝会有相对较长的自由阅读时间,去选择自己爱读的书。有时,老师也会与个别孩子们一起读某本书,以了解个人兴趣。
在国内的幼儿园,我看到老师会更多地用识字卡片,描文本等做教具,而且大部分的玩具都好像披着“教具”的外貌。老师很多时间会拿着“教具玩具”在问“这是哪个数字啊?这是什么颜色啊”宝宝们听到的是老师自上而下的权威地教条教育,缺乏互动交流。
权威的打分制vs互动的亲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