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精确痴效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天夜里,一个过路人发现一个经济学家在路灯下寻觅什么东西,于是问他“你在找什么?”

    “找我的钥匙。”

    “你的钥匙掉哪了?”

    经济学家一指黑漆漆的小巷“那里。”

    “你的钥匙掉在巷子里,你干嘛在这找呢?”

    “笨蛋,路灯下我才看得见呀!”

    所以,下一次再在电视上看到某知名经济学家或者股评家甚至彩票分析家使用一个无比专业的数学分析模型告诉你他已经成功预测市场走向的时候,你就知道,他又在路灯下找他那不存在的钥匙了。

    既然对未来的“精确预测”如此困难以至于媒体上的专家们多是忽悠的,为什么我们还乐此不疲得相信呢?这是因为媒体利用了我们的“精确性痴迷效应”

    出于对未知的恐惧,我们大脑内会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这种物质让我们不由自主的根据过去的经验,对未来进行预测,并追求精确的答案,以便让我们更好的生存下去。

    心理学家fantino&esfandiari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被试验者面前有两盏灯,分别是红色和蓝色。灯共会亮100次,每次只会随机亮起红蓝灯中的一盏。但是两灯会亮的次数并不是相等的,红色灯亮的次数比较多,共会亮起70次,而蓝色只有30次。每次亮灯之前,fantino&esfandiari会让被试验者猜测一下,下一盏亮起的是红色还是蓝色。

    试验中,每次亮起红灯还是蓝灯是随机的,毫无规律的。如果你是一个绝对理性的人,你应该在100次测试中都选择红色,这样你可以确保猜对70次。可事实上,被测试者都不愿意这么做,他们相信其中必然存在一种亮灯规律,于是他们不断的根据自己总结的规律来猜测下一次亮灯的颜色。因为亮灯是随机的,所以并不存在一种可预测的规律,最后被测试者平均只能猜中58次。如果我们放弃对精确结果的预测,而是理性的分析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其发生的概率,我们反而可以更准确的预知未来!

    正是因为我们生来就被安装了这样一套“对精确性的痴迷”的软件,众多欺世盗名的专家和媒体有了忽悠和欺骗的机会。破解这套软件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理性的分析事物的内在逻辑和独特性,而不要轻信任何媒体或者专家对未来的精确性预测。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你看某某某确实精确预测了经济危机,这你怎么解释。我的解释是您不但要看他预言对了什么还得看他预言错了什么,一座永远不走的钟一天还能报对两次时间呢。

    左岸。ps:看过之后,我想老杜的意思并不是说媒体专家都不可信,只是我们对很多观点不能不加思考地进行引用,在所有的决策维度中至少要有一项是自己独立的思维。

    查了一下专家的定义:对某一事物精通,或者说有独到的见解的人。我们称他/她是这一领域的专家。专家有两类,一是有胆识战略专家,二是有突破能力的业务专家。专家的话通常应该是可信的。但有时候就不一定!这主要看是哪方面的专家。

    民间的分类更有趣些:专家的作用分为三类,真正有用的乃安定人心,提出质疑,民心所向的专家;马后炮的乃有一定安定人心作用,但实际意义不大的;不知所云的乃说了跟没说区别不大的专家。

    讲个故事:故事就发生在几年前的欧洲。一位母亲把自己不到两岁的小孩子玩耍时用颜料弄脏了的纸上的乱七八糟的“图案”发布到了网上。因为她觉得这很可爱!让人一想不到的是这位母亲上传的“图案”居然得到了来自欧洲艺术界普遍关注!在欧洲艺术大师们的眼里,这些最近串红于网路的“抽象画”具有极高的艺术天赋与水准。他们甚至认为在欧洲民间隐藏着一位“现代梵高”这个故事说明很多所谓的“专家”其实就是一些具有连锁反应的惯性跟随者。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