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了“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大家是不是已经养成了早起的习惯呢?可是,当你出去活动了一圈回来,却发现家里的那有几个家伙还懒在被窝里,流连着梦香,不知清晨之美妙,不解人生之苦短,怎么办呢?
还真有人研究出了一套叫别人起床的学问,甚是有趣,不妨一试。
起床的心理学
起床,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被叫醒的那一刻,我们的大脑需要完成一系列复杂的转换:环境安全检查潜意识切换神经系统启动四肢苏醒。我们简称这个过程叫“切换启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当潜意识接收到“醒来”的指令后,它会先检查一下周遭的环境是否安全,如果安全感很充足,潜意识就满意地准备下班了。于是意识会接替潜意识,逐渐控制大脑,切断梦境。然后所有休息中的神经系统,开始启动当你的大脑逐渐清醒,它会下命令给四肢:伸展、坐起、揉眼睛、掀被子、下地四肢也逐渐苏醒。这整个过程,需要在安全的环境里,按照个人的节拍速度进行,需要一定的“时间”启动空调,也需要等待几分钟,何况人体呢。
也就是说,叫醒的那一刻,要给大脑一个“醒来”的信号,同时,还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安全的环境来启动大脑。
请想一想,你一贯使用的叫人起床的方式,是否发出了让潜意识能轻易识别的信号,并提供了相应的时间和环境?
不可小视的“杀伤性叫醒”
我们很多人,担心叫不醒别人,常会用“锲而不舍”的大噪音来叫别人起床。比如一直对着对方喊“起床了,起床了”直到他坐起下地才罢休或者一直摇晃对方的身体,摇到对方起来为止很不幸,这都属于“杀伤性叫醒”:即用惊醒的方式,切断启动过程,让人立即恢复意识。这种粗暴的方式会带给人极糟的影响。
我们前面提到了,睡眠是由潜意识负责的,睡着时它非常活跃,会接收大量的外界信号,并保留下来,制作成梦境,如果在此时,被“粗暴”的惊醒,潜意识就会戛然而止,它还没来得及叫意识来接班,就仓皇逃离,这个时候“惊吓”的记忆和感受,会很容易进入潜意识之中,形成深层的惊悚,导致神经系统的紊乱,小则令人起床后迷迷糊糊,把鞋油当牙膏大则一天浑浑噩噩,头脑不清长期以来都被“杀伤性叫醒”会带来一系列神经或心理的问题,比如被坏情绪控制、冲动易怒、心境低落、反应迟缓、注意力涣散
再有,人在睡眠中时,对环境的安全感要求非常高“杀伤性的叫醒”往往会剥夺这种安全感,潜意识在检查环境时,就觉得不安全,于是人在极度不安、恐慌、焦虑的环境中醒来,就会出现一些防御行为,比如攻击叫醒人,冷漠麻木,或者情绪崩溃。
叫人起床的几种常见错误方式
我们常常采取的叫人起床的方式中,有哪些属于“杀伤性叫醒”呢?我们列举一些,请大家小心慎用。
愤怒地冲房间,大喝一声“七点了,还不快起!”——要知道,留恋被窝,留恋潜意识梦境,是人的共性,带有“到点还睡是错误的”这种指责性的叫醒行为、语言,很容易把人的睡眠安全感夺走,加上大噪音的惊醒,足以摧毁一个人幸福的早晨。一把拉开对方的被子——这种方式不仅严重摧毁对方的睡眠安全,而且温度的变化,会突然袭击神经系统,就算对方“嗖”地坐起来,四肢也是僵硬的。所以不建议去移动对方拿着的、抱着的、盖着的任何东西,那是他感觉安全的环境,不要碰!一点都不温柔的拍对方的身体——叫醒时,碰触对方的身体,尤其是粗暴的“拍打”是极具杀伤力的,人类在潜意识的控制下,对于突然出现的身体“袭击”除了会吓一跳外,还会反击。在很多睡眠试验中“拍打”都是最糟糕的叫醒方式,会马上激怒一头温顺的绵羊。反复唠叨不断叫唤——有些人会使用过5分钟叫一次的方式叫起,这看似是给了对方一些“启动时间”但实际上,对方在完成切换和启动的过程时,不断被你的叫醒打断,每一次都要重来,所以反而越叫越起不来。其实,在睡梦中的人,第一次接收到“起床”的信号,当时人看似还睡着,其实他的脑部已经开始切换了,不需要反复叫,他启动完成自然会起来。生活噪音叫醒——有些人不会特意去叫醒别人,而是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