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式做人纽约式做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的价值观和“知识”来教育我们的孩子!

    2。今晚报:中国式父母遭遇儿女西方式反抗

    图/李实刚

    中国式父母:父爱如山

    电视剧父爱如山中,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父亲活跃在荧屏。父亲是个建筑工人,脾气暴躁,对儿子“身教”多于“言传”曾一耳光差点把儿子打聋;反对儿子上大学,儿子找不到工作时不给跑关系;无法与儿媳相处,使父子关系更加复杂。但同时,坚决反对儿子受贿,儿子受贿东窗事发后劝说儿子自首得以减轻处罚;儿子出狱后找不到工作,父亲鼓励儿子靠能力闯出一片天地;当儿子被发现患有尿毒症时,父亲又捐出自己的肾。这是一个典型的严父的形象,专制、自大、总是努力维护自己日益衰落的权威;但对子女的爱不会轻易流露出来,关键时候无私奉献。

    西方式儿女:中毒的父母

    网上正在掀起一场“反父母”(anti-parents)的风暴,有人在豆瓣网上提出“父母皆祸害”的口号,并组成小组,在网上讨论各自受到的父母戕害,以及如何反抗父母等内容。该小组受美国女心理学家苏姗福沃德的中毒的父母一书启发,发掘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伤害。该小组总结了父母对子女的伤害类型:直接肉体伤害、间接人格伤害、家庭状况造成的情感伤害、试图控制子女的人生、猥亵子女等。这些总结和讨论与中国几千年来孝敬父母的价值观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突,父母爱孩子、孩子孝敬父母的逻辑受到了挑战,因而受到了众多的关注。

    80后更自我,90后更务实

    徐凤文(作家,亦为父母,生于60年代)他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激变时代,他们承载着家人的希望和梦想,他们的生活比父辈们优越和丰富,他们对新生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既成熟又幼稚,他们既贪玩又懂得自律,他们充满了自信又不甘于平凡,他们的成长与互联网、开心网、麦当劳、火星文、周星星、郭德纲息息相关。他们既不是“新人类”也不是“新新人类”他们既不是“富二代”也不是“负二代”他们是这个时代造就的“新人”他们正在迅速成长,他们是“60后”和“70后”的孩子,他们被称为“90后”

    比之“80后”“90后”远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叛逆、孤傲、物质、自我。他们有着比之“80后”要丰富得多的“心路阅历”前几天,在武汉与朋友在黄鹤楼下聊天时,谈到“父母是祸害”这一话题,我们一致对“80后”(尤其是85后)部分同学感叹失望的同时,对“90后”的“小盆友”深表赞许之意。比之“80后”成长的喧嚣与动荡“90后”的“小盆友”没有过多时代的硬伤。在这个崇尚物质乃至拜金的时代,在这个获取信息大多依赖网络的时代,他们依然热爱读书,坚持理想,并懂得以国家、未来为己任。或许,这与他们的父母大多经历了80年代的理想主义时代有关。

    当“90后”的穆勒给了全世界球迷以意外的惊喜,当李宁公司开始主打“90后”概念,当世界开始了“90后”或许,比之“60后”的沉重与理想“70后”的失落与迷惘“80后”的务实与自我“90后”将会成为兼具理想主义和务实精神的一代新人?

    90后如是说:看似小事情却产生大矛盾

    张少昊(15岁,新华中学)我有许多同学把对自己父母的不满写进了博客,讨厌父母用他们自己的时代特征和方式来教育我们,讨厌他们用自己的生活思维方向来让我们走向所谓“正确”的前途路线,也讨厌父母伤害自己的自尊,不给自己自由。

    如有个同学考试没考好,本来心里很沉闷,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批评,本想回到家可以冷静一下,好好反思失败的原因,找到不足,以便今后不犯类似错误。但回到家,父母在一旁唠叨,心里很烦躁,所以就和父母吵起来,最后产生矛盾。还有同学上网聊天、玩游戏,最初想学习之余放松一下,但是父母认为这是浪费时间,责令以后不许用电脑,把网线拔掉,甚至有时候上网查资料都不行,这让他们强烈不满。

    还有同学因为做卫生或画板报,或是老师让做些事情回家稍微晚了,没有事先和父母打招呼,父母因为很担心就喋喋不休地唠叨起来,并且怀疑他们放学后不回家、在外面玩耍,做一些和学习无关的事情。

    有的同学对父母偷偷地翻自己的书包、偷看日记很反感。有一次同学的妈妈因为偷看他手机里的短信,被自己发现了,于是和妈妈大吵起来,但是妈妈也很有理由地说:“我是你妈妈,就有权利看你的东西。”有的同学反感父母过分地要求自己的生活,给他下达许多规定,比如什么时候回家,回家后应该干什么,什么时候写作业等,他觉得自己好像是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没有自由,感到很无助,觉得自己都15岁了还被这么严格地管束,心里愤愤不平。

    通过身边同学们的反馈来看,大多数同学对父母的过多管束是持反对看法的,他们期待过无拘无束的生活,希望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这样不会在今后走向社会中站不稳脚。他们也想通过和父母面对面细谈,化解矛盾和隔阂,而不是父母的训斥和怀疑。很希望和父母之间有一个心灵使者,沟通彼此。

    80后如是说:家长的经验撞上孩子的叛逆

    ——人生不想“被安排”我的成功我做主

    陈荞(南开大学中文系,1986年生)我的一位朋友吕强(化名)上初中时就被妈妈送到一所省重点中学读书。12岁的他在学校寄宿,同学欺负他,他告诉妈妈,妈妈骂他没出息。周末他在宿舍害怕就跑到电子游戏室里通宵达旦打游戏。后来,他没有考上高中部,妈妈交钱让他继续在这个中学读书。考上了大学的他却认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付出了太多的代价,而这一切都是妈妈安排的结果。

    我觉得,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和干涉与父母的“恋子”情节有关,这与子女的“恋父”“恋母”情节一样,是一种本能。然而,更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冲突是价值观的冲突,是家长的经验撞上了孩子的叛逆。80后这一代的父母是50、60年代出生的,他们想让自己的子女走一条他们曾经走过或想要走过的道路。但80后的子女认为,成功并不是父母想象中的那么狭隘,不仅仅体现在学习、金钱或权力上,在文艺方面、体育方面甚至在虚拟的世界里,他们也能找到他们认为的成功,韩寒、快男超女、网络红人为他们提供了榜样。如果父母们继续以自己的经验、以爱的名义来维护权威,那么子女就会反抗。我们也应该看到,有的子女缺乏社会阅历,不能理性地判断自己的行为时,这时也需要静下心来和父母商量,以免吃亏上当。

    总之,当父母与子女发生冲突时,需要双方心平气和地解决矛盾,而不是父母打骂或子女的自暴自弃和怨恨。父爱如山,有时候它太沉重,压得孩子喘不过气;父爱如山,或许是年轻的孩子们还掂量不出来

    极端的个别父母代替不了大多数

    方旭(南开大学中文系,1988年出生):即使是作为80后新新人类中的一员,我仍然不能认同“父母皆祸害”的说法,我承认现在很多父母处理子女问题不当,但这并不能作为父母是“祸害”的支撑,绝大多数父母都是发自真心地爱孩子的,而像那种父母对孩子实施暴力乃至性骚扰的属极个别情况,不要因此冤枉了绝大多数的父母。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父母的悉心照料,他们丰富的生活阅历有足够的资格成为我们的人生导师。

    作为50后的父母和我也会有摩擦,主要在隐私权问题上。有一次妈妈要求看着我和同学网上聊天,那时我在上中学,她担心我早恋或者交到不好的朋友。但我就觉得这样侵犯了我的隐私,让我没有自由。妈妈常抱怨:“你的同学都能看你的博客,为什么我不能看呢?”我说,博客是个人倾诉空间,是一种自我宣泄,如果被妈妈查看,就不能真正宣泄,会很压抑。妈妈听过我的想法后,虽然不能马上接受,但表示理解。

    我有个同学学习成绩不好,他爸爸总和他谈学习,为他联系学校介绍老师。我同学性格内向,被爸爸这样“逼”着,他感到压力很大,因此常上网玩游戏来忘记压力,但这样做爸爸更不满,因此遭受了更多的批评。为此,我的同学也抱怨,不过他说并不怪爸爸。另一个同学因为学韩语而很想去韩国交流学习,希望在年轻的时候多到别的地方走走、多见见世面,但她父母认为不出国也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何必浪费钱和时间。而我的同学认为出国不应该被功利化,她只想让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最终经过多次讨论,父母还是同意了。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容置疑的,很多孩子也能理解和体谅父母的用心,与其认为“父母皆祸害”他们更愿意相信“可怜天下父母心”

    专家观点:

    掌控不等于祸害改变胜过抱怨

    张丽珊(著名心理专家):我非常反对“父母皆祸害”这种观点,这是为自己的不成功、不如意找借口,没有审视自身的问题或改变的可能,而将造成不好结果的罪责完全推在爸妈身上。说“父母皆祸害”的人会因此而改变现状吗?会过得快乐吗?会有勇气在将来为人父母吗?

    “祸害”这个词太刺眼了,用在中国这个以孝顺为美德的国家来形容父母是不应该的。我更倾向于用“掌控”这个词,父母对孩子的掌控体现在多方面,如成长方向、价值观、为人处世的方法等,主要是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面对的人群不同,因此往往“好心办错事”出现指导偏差。

    独生子女政策下的父母,只有一个孩子,他们输不起,于是他们事事把关为孩子“铺路”过分地关注使80、90后感到压抑,活在“监视”下。相较而言,60、70后的非独生子女们对家长抱怨很少,相对而言更易满足,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过是父母众多孩子中的一个,不要求父母怎样,对父母教子方法的正误比较忽略。

    抱怨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扭曲,抱怨减少了我们的智慧,推荐大家看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学会做个不抱怨的人。对于尚且年轻的父母可以采取沟通等方式来改变父母的错误做法,而对于年老的父母则不应该再去让他们面对自己的错误,那样未免太苍凉,还是应该发扬孝顺的传统美德,顺着父母的同时调整自己的做法。

    父母不是祸害但父母难逃其责

    王虹翔(天津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父母是“祸害”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但父母的做法是孩子产生这种想法的导火索。这一说法的出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重视现代社会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我咨询过的人中,十之八九是亲子不和问题,所以“父母皆祸害”这一说法在我看来不足为奇。很多家长看到这个说法后会很气愤很寒心,但是不要一味只谴责这个说法,而应该更多思考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存在问题。社会舆论也不要完全站在家长这面为他们“申冤”而应该意识到我们教育存在的缺失。这一说法的产生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现在的孩子缺乏知恩报恩的心,比较自私,而社会、家庭种种因素造成了他们这种唯我独尊的心态。

    对待孩子要“批评一句,表扬五句”而很多家长常把孩子批评得“体无完肤”让其感受不到温暖,给他们心理造成了很大伤害。此外,很多家长自身素质并不高,缺乏学习,不能以身作则。很多家长早出晚归,对孩子没有及时关心,特别是一些爸爸总觉得孩子是妈妈负责的。还有些父母以工作忙为借口将孩子推给老人,殊不知隔代教育问题更多。建议办个家长学校,家长们在一起好好学习如何教育孩子。

    也希望现在的孩子面对“父母皆祸害”这一说法保持冷静、换位思考,试想自己将来做父母了会不会也和自己的父母有一样的想法和做法,试着去理解父母的用心。提倡孩子们平时多读三字经、千字文等,将中华民族的孝文化牢记于心。

    好了,我可以下结论了:这种方式对个人可行,但要群体推行真需要整体性的智慧,或许真可以从90后的这一代看到点希望。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