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评判问题的好坏,目的在于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决策过程是如何操作的,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让我们的决策质量得到提高。
决策与判断是人的思维活动,它不是建立在数学和逻辑基础之上的,而是建立在人的感情、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的。我们做出决策和判断的标准并不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最佳选择,而是建立在人类心理上的第一满意选择。
决策和判断的基本要素:知觉、记忆、情境和提问方式。
决策与判断的失败通常比成功更有启发性,即使成功是普通的原则。它经常能揭示决策的过程。一旦你能发现引起某种偏差和误差的环境,就可以避而远之或者提前预备对策。
下面是决策与判断这本书的一篇书评(原文:我们每天都理性地作出非理性选择):
请你把这本书封面上的扑克牌数字读出来。什么?5a753?再仔细看看?
我是在作者的提示下才看出其中蹊跷的,3那张牌根本不是黑桃。其实我们的知觉已经被大脑形成的印象所掩盖,大脑已经认为那是个黑桃三,那么具体黑桃的形状便被“视而不见”了。在布鲁纳和波斯特曼的实验中,28个被试中有27个人(即96%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这种支配反应。这种现象在科学上称之为选择性知觉,用沃尔特李普曼的话说就是“我们不是先看见再定义,而是先定义再看见。”我们老是会看见自己预期会出现的事物,并且认为那个理所当然,但是往往事实并非如此。再举个例子,世界杯上两个国家队比赛,可能互有小动作和犯规。但是当你赛后让两方的球迷写下对方的犯规次数时候,结果肯定大相径庭。知觉本质就具有选择性,即便是一张扑克牌。
看了上面的例子,我想你对这本书大致有了点感觉。作者用六个部分,二十一章来讲述人们在日常决策和判断时候的一些出人意料的现象,并且介绍了其中理论。作者引用大量翔实的科学实验。全书非常严谨,有点学院派的感觉,但是读来又不会觉得很枯燥。(书后面的参考资料长达30页)
说下其中我比较有感触的理论吧,相信你也会有同感。
1。人们总是选择性的记忆。比较美好的东西更容易被记住,而痛苦的东西则更容易被遗忘。
2。晕轮效应。如果一个mm聪明漂亮、善良大方、说话柔声细语。那么大多数人会相信倾向于在其他方面也都会不错,比如做饭应该很好吃(当然你也可以发挥想象其他方面)。虽然这可能毫无关系。
3。问题不变,提问的方式变化也许会影响答案。比如给你两个选项:a100%的概率输掉¥50;b25%的概率输掉¥200¥75的概率什么都不会输掉。大多数人会选择b,虽然这两种选择的数学期望其实是一样的。在面临损失时候,人们往往愿意冒风险去承受更大的损失。虽然有的时候这种选择是非理性的。(想想那些股票损失了,却不肯及时抽身出来的股民吧。或者想想那些在赌桌上亏了大本,却还要压大赌注想翻盘的赌鬼们。)另一个实验是给你三个选项abc当选项的顺序不同,比如下次是bcaacb时候你会发现同样的问题人们对于选三个选项的比例也是不同的(最后一个总是比较多些)。这一点在我们设计调查问卷时候最好考虑到。用作者的话说:“如果结果在经过了多种程序的测试之后依然是一致的,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这些判断;如果不是,就需要更进一步的分析”同志们,这才叫科学的态度!
4。期望效用理论,这个很有意思。说白了其实就是“金钱的效用随着财富的增加而递减”画个图出来会更清晰:
在我没钱的时候,10块钱能吃顿大餐会高兴好几天。而对于一个百万富翁,同样的钱可能对他丝毫没有触动。由于财富的差异,同样数量的金钱所能带来的快乐可能打了好几个折扣。于是乎你知道,小马哥其实并不会像我等穷人想象得那样,因为有很多钱而天天乐开了花儿,因为财富对于他来说,效用已经极其有限了。
5。描述性决策理论。我们再来看两个简单的选择题。问题一:假如我吃饱了撑的要给你钱,你需要在下面两个选项中选一个:a50%的概率获得¥1000另外50%啥都没有;b-100%能获得¥500。没错,你八成会选择b。实际上,科学实验表示84%的人会选择b。但是你再来看下面这题。问题二:假如我给了你1000块后突然后悔了,想拿回来点,还是两个选项让你来选择a-50%的概率损失1000块50%不损失b-肯定会损失¥500这个时候你会怎么选择呢?八成是a吧。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在面临收益的时候往往是规避风险的。而面临损失时常常偏好风险。同时人们还会强调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概率,比如大多数人在a-千分之一的概率赢得¥5000和b-肯定会获得5块之间会倾向于前者(这种事天天发生,即使a的概率是十万分之一,看看热火朝天的彩票投注站就知道了)。
6。易得性直觉。这里面描述了一种“手热现象”也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