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品味孤独——《孤独六讲》读书笔记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king的投稿,品味孤独——孤独六讲的读书笔记。

    一,孤独的存在

    “我所知道的乡下夫妇大多是‘用不着多说话的’,‘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一早起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没有工夫说闲话。出了门,各做各的。妇人家如果不下田,留在家里带孩子。工做完了,男子们也不常留在家里,男子汉如果守着老婆,没出息。有事在外,没事也在外。茶馆,烟铺,甚至街头巷口,是男子们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场所。在那些地方,大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的。回到家,夫妇间合作顺利,各人好好的按着应做的事各做各的。做得好,没事,也没话,合作得不对劲,闹一场,动手动脚,说不上亲热。”[1]

    某一篇报道说道:“城市里的上班族下班后就回家。打开电视,打开收音机,他们不看也不听,只是要个声音,影像在身边。”手机里存了一大堆人的联系方式,然而最常打出的只是客户,家人朋友一年拨不上几回。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偶尔,受不了生活的寂静,他们也想寻欢作乐来排除这种孤独。然而,狂欢的背后,随处可见的是一群人的孤独。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孤独都着实得围绕在每个人身边,似乎都逃脱不了。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孤独。

    二,孤独存在的原因

    (一)周国平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一个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又要回到无中去,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改变这个命运。[2]生命的本质是孤独。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写下寓言:每一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柏拉图在飨宴里用了这个了不起的寓言,正说明了孤独是人类的本质。

    达尔文说,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人的社会性体现在人与人之间总要保持一定的联系。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需要,必须集合在一起抗击飞禽走兽的入侵。而据科学家研究发现,基因的演变需要几十上百万年。而我们的中华文明存在的历史只有几千年。我们基因里仍存着我们祖先留下的群体性基因。所以,人类是习惯群体生活的。

    (二)在中国,作为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歌颂的是一种群体文化,而不愿意谈孤独。所谓五伦,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都是在阐述一个生命生下来后,与周围生命的相对关系,我们称之为相对伦理,所以人不能谈孤独感。感到孤独的人,在儒家文化中,表示他是不完整的。如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那么在父子,兄弟,夫妻的关系里,都不应该有孤独感。“我可以在父母面前感觉到非常孤独。”我想这是一句触怒儒家思想的陈述,却是事实。在我们的青春期,我们想倾诉心事的通常都不会是父母,因为我们感到孤独的时候,和父母谈话,他们没有听懂我们在说什么,我们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更多的是得到一顿训诫。而这并不牵涉我们爱不爱我们父母,或父母爱不爱我们的问题。

    “我们从哪里来的?”这是几乎每个人都会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如果我们拿这句话问我们的父母,他们一般不会正面回答,通常会说:“捡来的。”大多数人得到的答案一般都差不多是这样。如果我们再继续追问下去,父母可能会不耐烦地说:“胳肢窝里长出来的”其实,我们想问的不是我们的身体从何处来,而是我们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是关于生与死的哲学问题。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父母忽然听懂了,还会板着脸严肃地说:“不要胡思乱想”[3]。

    这是生命最早对孤独感的询问,然而,我们的发问却被无情的切断。因为在儒家文化里,在传统的亲子教育里,没有孤独感的立足之地。

    儒家文化不谈隐私,不注重个人的私密性,许多传统小说,包括张爱玲的,都会提到新婚夫妻与父母同住,隔着一道薄薄的板壁,他们连晚上亲热都不敢发出声音。一个连私人空间都不允许的文化,当然也不允许孤独感。

    一方面,我们不允许别人孤独,另一方面,我们害怕孤独。我们不允许别人孤独,所以要把别人从孤独里拉出来,接受公共的检视。我们总好奇某位明星的私密生活,渴望了解他是否也孤独。同时,我们也害怕孤独,我们不能忍受别人说你是一个孤独的人,孤独在他们眼中总暗含着某种嘲讽,所以不断地被迫去宣示:我不孤独。

    儒家思想里,几乎没有人敢特立独行。大家都遵守着“中庸之道”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后。儒家文化歌颂的是一种群体文化。需要注意的是,儒家思想歌颂群体文化并没有不好,事实上儒家思想是以农业为基础,一定和群体有关。所谓的群体是指大家要共同遵守一些规则,社群才能有其生存的条件,特别是在穷困的农业社会中,而特立独行是在破坏群体,就会得到群体的谴责。然而,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鼓励特立独行,让每一种特立独行都能找到存在的价值,当群体对特立独行做最大的压抑时,人性便无法彰显了。我们为社会贡献自己,不能把生命价值的多元性也牺牲。

    (三)儒家思想影响我们的另一个方面是,简化思维的过程。思维是什么,它是我们经由大脑去思考很多事物,做周密的思考前,不会立刻下结论,而是从各种角度探讨,再从推论的过程中,整理出自己的想法跟看法,最后下判断,这就是思维。而儒家的主张,如孔子的哲学,常常是一种结论性的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结论,是可以奉为教条的格言,听了之后不必做太多的思考,照着做就可以了。思维最大的敌人是结论。任何一种结论,来得太快的时候,就会变成思维的敌人。孔子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对不对?我们应该从正面想,从反面想,最后即使同意孔子说的是对的,也有一个思辨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就照着做,就不叫哲学,也不叫思维。当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说孔子这句话说得非常正确的时候,剩余的百分之零点一还没开始说理由的时候,大家已经开始骂他了“你还是中国人么,你怎么可以忽视孔子的文化对我们的作用呢?他可能不是选择赞成或反对,而是选择思考。

    所以,思维孤独是所有孤独里面最大的一种。作为一个不思考社会里面的一个思考者,他的心灵是最寂寞最孤独的。因为他必须要去能够忍受,他所发出了的语言可能别人是听不懂的,无法接受的,甚至是别人立刻去要指责的。

    (四)在群众里面,我们会很安全,跟大多数人一样,就不会被...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