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品味孤独——《孤独六讲》读书笔记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就不会被发现。特立独行往往会不被理解,甚至受到社会群体文化的打击。精神科医学的传统是把孤独仅仅视为一种病态。按照这一传统的见解,亲密的人际关系是精神健全的最重要标志,是人生意义和幸福的主要源泉甚至惟一源泉。反之,一个成人倘若缺乏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便表明他的精神成熟进程受阻,亦即存在着某种心理疾患,需要加以治疗。

    人的内向性格与孤独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把焦点放在人的内在,甚至有人认为孤独是内向性格的体现。内向的人经常会受人排挤,认为他们不懂人情世故,不善言辞。心理学国际词典(theinternationaldictionaryofpsychology)写道,内向是:“一种主要的人格特质,其特征是专注于自我,缺少社交能力,以及较为消极被动。”在新韦伯斯特世界百科全书(webstersnewworldthesaurus)中,内向被说成是:“一位沉思者、自我观察者、利己主义者、自我陶醉者、独居者、形单影只者和性格孤僻者。”[4]社会上,受到商业的趋利性要求,只攫取人们的外向表现,内向被看作是一种缺陷。被排挤,人的孤独就出现了。因为大部分是都不是全是外向型性格或全是内向型性格,更多的是两者都有,只是比重不一样而已。内向和孤独,只是人的一种特点,而不是缺点。

    (五)孤独和寂寞、无聊相似,以致于人们经常混淆他们。周国平对这三者有比较深刻的阐述:“无聊、寂寞、孤独是三种不同的心境。无聊是把自我消散于他人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消遣。寂寞是自我与他人共在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普通的人间温暖。孤独是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理解。无聊者自厌,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足。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寂寞是寻求普通的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然而,人们往往将它们混淆,甚至以无聊冒充孤独。”[5]所以,三者是完全不一样的,各自的对待也不一样。把对待无聊、寂寞的方法用到孤独上,或者干脆都逃避,会使原本的孤独加倍沉重。

    三,孤独的必要性

    思考往往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让自己的心沉淀下来,去接近孤独。走出人群,走出喧嚣,他才可以回看群众的状态,不受身边的人和事物的干扰,才能更自觉和客观地思考。独处最重要的是能使内心得到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惟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那种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只具有虚假的自我,因此只是顺从、而不是体验外部世界,世界对于他仅是某种必须适应的对象,而不是可以满足他的主观性的场所。[6]

    孤独孕育着创造。一般而论,人的天性是不愿忍受长期的孤独的,长期的孤独往往是被迫的。然而,正是在被迫的孤独中,有的人的创造力意外地得到了发展的机会。最常见的是有两种情形:一是牢狱之灾。我们古代近代的很多不朽名作都是在牢狱里创作出来的,比如叶挺的囚歌和司马迁在牢狱里写的史记。二是疾病。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耳聋造成的孤独反而激发了贝多芬的艺术想像力。迫使人把被压抑的精力投于创作,由于牢狱或疾病把人同纷繁的世俗生活拉开了距离,人是会因此获得看世界和人生的一种新的眼光的,而这正是孕育出大作品的重要条件。

    四,尊重孤独,完成孤独

    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不是说我们要把自己故意弄得孤独一点,而是要了解,孤独是一种常态。以这样的心态走长路,孤独,才不会给我们那么多的打击,我们才会更加从容,人生之路才能真正地走向厚实和豁达。以这样的一种孤独垫底,才能有所超脱。正如蒋勋所说,人们不能去消除孤独,逃避孤独,而是要去给予孤独、尊重孤独、完成孤独。[7]

    学会孤独,学会与自己交谈,听自己说话——就这样去学会深刻。如同一位作家所说:我写忧郁,是为了使自己无暇忧郁。有时候我们会发现,速度与深远似乎是冲突的。当我们可以和自己对话,慢慢地储蓄一种情感,酝酿一种情感时,我们便不再孤独;而当我们不能这么做时,永远都处在孤独的状态,跑得越快,孤独追得越紧。与自己对话,使这些外在的东西慢慢沉淀,那时我们将不会感到孤独,而是觉得生命更富有、更圆满。

    [1]乡土中国,费孝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爱与孤独,周国平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3]孤独六讲,蒋勋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4]内向者优势martiolsenlaney著,杨秀君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爱与孤独,周国平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6]孤独的价值,周国平著。[7]孤独六讲,蒋勋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ps:

    感谢大家把文章发给我,让我点评,不是我谦虚,我可不是什么大师,是大家的厚爱让我接触到更宽更广的世界,是大家让左岸完成了孤独的修行,让生命更加圆满。关于“孤独”类似于“爱”没有一定的心灵阅历,如何能懂,不懂怎么办?当我看到阿落对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评论时,一下子就明白了——不懂,就先珍藏着,慢慢的,也不知是你读懂了她,还是她让你读懂了人生。

    面对百年孤独,当你没有能力读它的时候,千万不要试图去读懂。不要逼自己去面对那些看似纷乱的情节,不要强迫自己搞清楚那一代又一代的人物关系,不要翻来覆去的理清某些相似的名字不同的人物。这些屏障存在于那里,已经说明你无须去读它,起码是当下,无须去读。就像高中的我,因为好奇买下来它,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为了所谓的一点点虚荣心去阅读这部作品,很认真地读,它却让我恐惧。翻了两章,便不敢再拿起来看。和很多人的经历相同,我把它放在书架的最顶层,记忆里告诉自己,我读过它,然而不过如此,因为我没有看下去。几年以后,经历了许多不想经历的事情,从一个故作孤独的人变成了一个真正开始明白孤独的人。却没有了过往的浮躁,在一个清冷的午后重新去阅读它。你仿佛重新发现了一个被废弃已久的宝藏。曾经晦涩难懂的文字如今却像滔滔江水一样一波一波的撞击你的心灵。睡梦中还会赞叹怎么会有这样环环相扣精彩绝伦的叙事方式。冷静旁观的口吻,读罢却激起心底最深处的苍凉。因为年少的无知与浮躁,我差一点错过了它。所以当你还未尝过痛苦,当你还未开始尝试看透生命,请好好的收着它,不要读它。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