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博士生们都在读什么书?
来源:南方网,作者:严飞,旅美学者。
我一直都在好奇这一问题,是因为我发现至少在我接触的博士生里面,无论是理科博士,亦或是从事社会科学的,会主动读书者,似乎凤毛麟角。
常理而言,学问做到博士阶段,这一路的书自然读得不少,对于挑灯夜读的读书之苦也肯定都有着切肤之痛的记忆,但倘若撇去所有因课程要求而布置的读本,因论文写作而参考的书目之外,仔细想想,又有多少杂书、闲书、枕边之书、无关痛痒之书、不务正业之书、信手拈来之书,会是博士生们因兴趣而发,主动去阅读的呢?
前几日和一位牛津大学毕业的博士生聊天,当谈及他所攻读的管理学领域时,他可以就某一篇论文所阐述的观点侃侃而谈,但当话题移到某一社会议题时,他炯炯的眼神就会黯淡下来,不自觉缩在角落里,而难以将对谈继续。
在专业学科领域,我相信我这位朋友定会做出卓越的贡献,但我总感到有小小的遗憾,遗憾他在人文底蕴和人文识见上的缺乏,而这根源所在,就是年少正好读杂书的黄金时期,阅读的时间都交给了专业的学科读物。其结果,专业知识突飞猛进之余,学养气质却无法跟上,那种对于文化的敏感、对于政治的关怀,以及对于忧患的反思,都会于潜移默化间欠缺下一份自省的批判意识。
所谓术业有专攻,系统而专业的学科训练自然是必须,但过分专注于某一单一学科的专业强化,特别是对那些需要自由思想的社会科学领域,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过分强调技术和职业化的训练而忽略人文内涵的拓展,其结果,就是李泽厚在20世纪90年代就曾提出过的“学问家出现,思想家退出”的学术走向。读书本该是一种心灵的活动、思想的激荡,然而在大多数博士生的长期“读书”生涯中,读书却并不是一件得其所趣,本该“乘兴而来、尽兴而返”的自得,反而演变成了一种机械式的摄取。等博士生们毕业后成为了学院里的教授,学问是有了,但知识结构却狭窄片面,只有分析而没有联想,只有技术而没有文化,只有实证而没有批判,缺乏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对本专业以外更为重要的社会结构、政治伦理、文化形态等问题也缺乏应有的信念和投入“专家没有了灵魂”(韦伯语),那就会成为“一根筋”和“工具人”
美国著名的批判社会学家米尔斯就十分厌恶那些只具有“技术专家气质”的社会科学家。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米尔斯曾毫不客气地指出:那些“缺乏人文修养的人”那些“非萌生于对人类理性尊重的价值指引了他们生活”的人,属于“精力充沛、野心十足的技术专家”在米尔斯看来,人文精神和价值信仰是激发社会科学之想象力、“确立社会科学对于我们时代的文化使命所具有的文化涵义”的关键。而现今“科层制的气质渗透入文化、道德和学术生活领域”这种实用主义横行、功利主义作怪的状况是社会科学的重大灾难,技术专家式的学者们因其实用性取向不仅远离了社会学的想象力,也远离了社会学的思想力与行动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