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专才还是通才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行动力。

    米尔斯的批判并不仅仅于局限于社会学,当我还在香港的大学里工作的时候,就曾深感到米尔斯笔下所谓的“科层制的气质”对于思想、理念无孔不入的侵袭和束缚。我所在的学校每年最自豪的成就,就是在泰晤士全球高校排名榜中又前进了几位。指标压力之下,博士、教授们都成为了论文生产线上的机器,一项课题可以就其中几个变量的异同颠来倒去翻炒出好几篇论文。更为甚者,这条论文生产线也讲究专业化分工,在某一社会科学系,有位副教授最为擅长统计运算,被奉为镇系之宝,因为系里但凡有其他教授的论文牵涉到复杂的统计分析,就好像装配某一重要零件一般,都必须交给他来做。他每年也因此会发表十几篇学术论文,但迄今鲜有一篇具有影响力和创新力。这种学术思想上的僵化,正是得囿于对工具理性的过度追求而忽视了人文底蕴这一本为内核的因素。

    我之所以如此强调人文修养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强调知识自主性的分量,是因为我更加看重学者的公共责任。在我看来,作为知识分子的学者,他并不应该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学科之内,他也应该是一个行动者,应该关心政治,具有文化上的敏感,同时将自己的思想力投入到社会议题之中,去参与、去批判、甚或去改变社会运行的可能性,从而带动起大众,或者说是沉默的大多数的认知和思考。这一过程中,一个具有良好人文底蕴的学者,必然会秉承自己独立的价值标准,坚持自己的道德准则,而不委身于某一利益框架之下“只有到那时,社会才可能是理性和自由的”(米尔斯语)。

    ps:我看了一下腾讯评论,有些意思,引用一下:

    傻b一个,如果博士生看的花花书多了,到时候又会有人说:现在的博士生只看乱七八糟的书,难怪中国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人嘴两张皮,中国人向来就这么恶心,就象一群疯狂一样,到处乱咬。(注:看来评论者把除专业书以外的书都当作乱七八糟的书了)现在真正缺的是专才,而不缺什么都知道一点的人。人一辈子能够在一个专业领域里很成功已经很不错了,不要再奢望别人。如果你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读再多的书有何用?别读书了,学跆拳道、学工匠。。都要好,对身体有益,对社会无害。读理科?你们不会奉献制造,文科你们不会去辅导和育人一个具有良好人文底蕴的学者,必然会秉承自己独立的价值标准,坚持自己的道德准则,而不委身于某一利益框架之下“只有到那时,社会才可能是理性和自由的”严飞,旅美学者。你懂什么?你披着旅美学者外衣就以为你是学者了。你读了几本杂书会聊几句天耍嘴皮子就是学者了。术业有专攻,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霍金等大科学家证明了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要靠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做学问、不耍花腔的人。(注:谁来作一下研究,看大科学家们都读过哪些书?)博士应该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学科之内说事,不能在专业学科之外胡扯。不能要求博士都成为公共知识份子、专家。

    最后我还是要推荐阅读一下:为什么要跨学科学习?

    2010年12月10日(补充一段“财经郎眼”关于教育改革的视频):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